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观点搬运

[问题过于复杂,人也过于浮躁,知识储备不够,人生阅历也不够,本阶段的我暂时无法给出答案]

但是,思考必须继续。

声明:

我们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读到的内容所唤起的想法构成的。然而世界很大,牵涉到我们自身的种种情况又往往错综复杂,信息则始终处于相对稀缺状态,故我们的观念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是基于想象形成的。

————李普曼《舆论》

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我宁愿有准备的找工作,也不愿随大流盲目考研。当然,提升学历我认为还是必要的,这里只讨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如果有解决的办法,让我可以暂时回避越来越卷的考研,在新政策和新形势或者其他地区下发展自己会不会更好呢?以下只是一些我不成体系的思考和观点引用,各位看官就当看个乐呵也行。后面我想清楚了,会把自己的想法进行一个总结。

“如果你跟大家都做一样的事情的话,那你凭什么比别人过的好?——半佛”[2]

001

[1]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过大是造成当前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学校并不是按照一个可以进入社会经过快速培训可以立马上岗的打工人,而扁平化的按照老一套闭门造车培养人才。我了解到很多学校使用的培养方案甚至是直接复制北大清华的。(知乎上看到的回答,暂无佐证链接)难道学校的教研人员没有考虑不同高校的层次不同培养的方式也应该不同吗?

此外,在我填报志愿的时候,了解到现在的大学有应用型研究型之分,当时我曾经以为所谓的应用型就是那种职业本科。不过确实现在看来应用型的大学确实为学生就业花了不少功夫,一个最好的例子——深圳技术大学。深技大的定位就是一所应用型本科(可见百度百科)。而入选双一流的高校基本都是研究型本科院校。这两个“型”的概念也是最近才出现的,我是不是能够理解为教育部想通过更改学校定位来分类培养人才,让研究型院校的学生更多能够读硕读博来培养我们真正需要的研究型人才呢?(最近的两会也有人大代表提议增加双一流高校的保研率)

除了学校定位层面做大改动,学校内部的培养模式是不是也应该大改动呢?是不是对于有志于研究/有天赋研究的学生多一些学术性培养,对于想直接就业的学生多一些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呢?

002

[1]知识经济要求提高劳动者个人的持续就业能力。

我觉得这个在计算机相关行业越来越明显。现在招聘的人才跟十年前相比,技术含量肯定更高(但是对于计算机来说,门槛肯定还是相对较小)。

我们哪怕不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也需要警惕自己被人工智能/新技术所取代。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避免在此类被迫失业发生后就找不到工作了。

我自己的一个小想法就是去——多考证,我想在我有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之后,多去考一些其他的技能证书(可以持证上岗的那种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也不必过于担心失业问题。(豆瓣上的用户给我的一点启发,来源不便考据)

003

[1]从结构性失业形成原因的角度可将其分为结构调整型失业、体制转轨型失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型失业、技术进步型失业、知识经济发展型失业、教育发展滞后型失业等多种类型。

[1]而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集中表现为教育发展滞后型失业。

应该跟001里的想法对应上了。
2022.4.12

004

昨天看了半佛老师的视频,发现大部分观点还是比较相似的。比如我说考其他的能让自己活下去的职业证书,半佛老师说去搞副业,其实内涵就是避免失业。隔了一天再来想是为了避免一些不理智。

[2]让自己看起来能有被资本利用的价值。

听起来很没人味。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确实是这么回事,你有项目/实习经历、论文,那你就是比其他的应届生要厉害,我个人认为,同一个学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如果本科生有实习经历,我可能会更倾向于要本科生,工资可以开的稍微少一点,而且有实习经历,不需要再花更多力气去培养。听起来很残忍,但确实是这么回事。

  • 所以最好找个真正能提升自己的实习,大厂会有更清晰的流程去培养新人,我能收到好看的简历(自己可以美化),又能真正学点东西,何乐而不为。
  • 个人能力可量化展现。(具体多少人,干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效果)能够让面试官清晰感受到面试者的能力。找什么工作就找相关类型实习

[2]大量使用应届生来替换没有性价比的老员工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鲜活的例子,各个大厂裁员的事。

[2]很多学习教的东西对公司而言没有什么价值。

这个有些许直白/偏激哈,但其实跟[1]中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学校教学的东西毕竟是落后于社会的,那么想要让公司产生能把你压榨出油的错觉你可能需要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公司需要你掌握的技能,各大招聘网站或者大厂的招聘网站会写清楚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的。

顺带一提,半佛老师本人好可爱哇ww,有一个采访视频看到本人了嘿嘿。


2022.4.20

005

[3]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应用型本科学校、职业本科学校吸引更多中高职毕业生报考。

那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对于高校“职校化”(自己起的名字,想表达这些高校安排更多让学生适应就业内容为必修课的趋势,并没有认为研究型于与应用型大学有高低贵贱之分)是进入了快车道。

[3]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鼓励职业学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3]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完善认证管理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分层规划,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审核、选用、使用、更新、评价监管机制。引导地方、行业和学校按规定建设地方特色教材、行业适用教材、校本专业教材。

这一点其实就对应了我前面所说的考证。对于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对于各类职业培训的认可需要加强,也就更方便面试,或许能够减弱当今应届生既无法横向比较职业能力又在卷的不能再卷的情况下去比较学历的行为。

[3]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启动实施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地方试点。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支持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

一些趋势,看着点。

[3]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

[3]各级政府要统筹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将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培育市场导向、供需匹配、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分级分类编制发布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报告、行业人才就业状况和需求预测报告。

职校如此,应用型本科更是如此。

2022.4.22

006

今天看到有人说当今情况是劳动力过剩。我觉得不是很恰当,然后上网搜索了一波,原来很早就有大哥发现了症结,内容在[4],原回答可以点链接去看。

[4]过度进行本科学士教育和应试教育毒化

[4]“本科教育系统培养的是管理者,研发者和高级工程师”

而在实际上,基本上是前二者。

而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中国是一个轻重工业混合国家,且自动化程度在世界巨型工业体当中排名最低。

这样的国家需要的核心并不是学士-硕士教育系统对应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而是大量大量的技工和基础操作工程师

而由于长期的录取策略和过独木桥,以及78级大学生后十年的政策诱导,本科成了“好生”的最佳选择,无视家庭状况,无视天赋。而在大学扩招以后,平均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能录取,其中本科率不低于一半。

翻译,每四个工作的中国人就需要一个管理者或研究者。

掀桌,这tm可能吗?

[4]所以我的建议就是——没事搞毛垃圾二本啊,好好读个大专才是王道。

总理的想法和我也差不多,据说要把一大堆二本改成实习期超长的二本职业学校,实现学以致用。

第二个建议——大学不是给你打lol的,不管你考分如何,你的技能是要用来吃饭的。

主要观点如上(原文链接已经贴出)

2022.4.23

007

前面扯职业教育有点多,但是不管什么层次学校的人才出来都是要就业的。

还涉及需要查询了解的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卓越工程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两个纲要都是制定到20年的,记得关注以下有没有新动静。
此外,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网上论文千千万,是不是可以学者去查阅一些最近的论文资料呢?
2022.4.23

面试造火箭,工作拧螺丝

卷的现象存在

互联网大厂的工资越开越高?(待查证)

为什么还有裁员

缺什么样的人,不缺什么样的人

捏妈,世界太复杂

008

一个小思路,是否可以收集历年出生人口,判断考研热下降趋势,通过技能型就业暂时回避研究型就业,待热度下降下去之后再用好申请制度去读硕/博?
能否通过招聘网站上的数据了解到真实的人才缺口在哪里?
自己看不清楚是否还能寻求别人的帮助?比如职场人/对这个做研究的老师?

009

找到几个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58同城招聘研究院(这个要去关注他们的公众号)

国家统计局 (stats.gov.cn)

010

今天被一个问题问傻了,他说当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应当尽早就业(来源一下子找不到了,抱歉
我突然一下就懵了,好像说的确实有道理,我就自己跟自己辩论。
明明本科生又年轻又便宜,为什么更愿意要研究生呢?
我陷入纵向比较的死胡同,想着对于学术水平要求并不高的工作(举个例子,我的意思是研究前沿技术,我觉得对于学术水平要求更高,但是对于普通的码农,或许对于数学/智力有一定要求,但还算不上对学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如果都没有实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那本科生岂不是更有剩余价值可以压榨吗?

但是我的思考局限于私企,局限于纵向比较了。
北大清华的本科生难道不比我这种双非渣渣更有优势?
国企不用考虑给钱成本问题,那还会是这种思考方式吗?
此外补充一个观点“应届生没经验,还要花钱培养”,不仅是校招,还有社招,自己的能力更是不太能比得过别人

记得横纵都要作比较。

但是问题的根本症结就是——你怎么证明你比其他人跟有优势,更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
不仅要能力够,而且需要一个证明。
2022.5.12

011

[6]普工/技工招就活跃度双高,司机/交通服务类职位月薪过万

58同城招聘、赶集直招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企业招聘活跃度TOP10职位分别为:普工/技工、物流/仓储、司机/交通服务、餐饮、人事/行政/后勤、家政保洁/安保、销售、质控/安防、超市/百货/零售、生产管理/研发。其中,司机/交通服务类职位环比增长了15.99%,物流/仓储的招聘需求环比增长4.54%。数据表明,招聘最旺盛的职位仍是普工/技工类,其次是物流/仓储和司机/交通服务,以上岗位主要来自制造业、物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需求较大。

[6]从薪资水平上看,2022年一季度招聘活跃职位中,司机/交通服务类职位企业招聘薪资最高,平均招聘月薪为11836元,餐饮、物流/仓储类职位招聘月薪次之,也均在10000元以上。侧面反映出,在春节消费的带动下,一季度物流、餐饮业经营态势良好。此外,招聘活跃职位中,作为制造业企业生产环节的重要把关人,质控/安防职位的招聘月薪同比增长最快,增幅为19.28%,达到8245元。

现在仍是结构性失业。实锤了,可以查看58同城招聘研究院对于2022年最新的数据。

012

思而不学则殆。

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的我是无解的,我需要补充更多的知识才能来回答。
2022.5.24

013

以下均为[7]内容

  • 农、林、牧、渔业在疫情下就业比例增加。2020 届本科毕业生在该行业类就业的比例为 1.0%,相比 2019 届(0.6%)增加了 0.4 个百分点。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时期,国家将致力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毕业生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就业和发展也将有更多机遇。
  •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将对从业者电脑编程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当前毕业生电脑编程能力的满足度(75%)相比其他能力仍偏低,相关院校和专业可进一步完善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促进毕业生相关能力的达成,以更好地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 在主要新一线城市中,杭州、天津、苏州的外省籍毕业生占比排前三位(2018~2020 届合计分别为 65%、63%、50%),且高于一线城市中的广州(2018~2020 届合计 45%)。
  • 2020年评出的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 从不同区域来看,2020届珠三角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92.7%)最高,其次是长三角地区(92.1%)。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率先复工复产,为毕业生提供了较多就业机
    • 所以想就业可能得有限考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学校了。
  • 国内读研的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略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城市竞争的关键从“向人口要红利”转向“向人才要红利”,高学历人才是城市激烈争抢的对象。
  • 从主要城市来看,一线城市中,北京最留不住本科毕业生,一方面,可能与北京控制人口、产业疏解加之疫情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高精尖产业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更大有关。新一线城市中,杭州最留得住人。数据显示,新一线城市中杭州保留率最高,其后是成都、重庆(见下表

城市离开比例
2022.5.28

014

你应该很清楚你现在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都不够,仅仅看网上的观点是不足以支撑你所有的选择的,别人的观点也是有个人色彩的,而我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分辨能力,遇到一些说教式的文章就可能信以为真。所以所以,请你放下这些东西吧,把生活的中心重新放回自己想学习的东西上,你得先强大起来充实起来,你才有能力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你的思路和查阅资料的习惯值得赞赏,我相信后面沉淀一段时间,好好补充相关社科知识之后,你会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在等你工作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你思考的角度与侧重点就会很不一样了。会比现在更全面、更深入,只要你还保持思考的习惯。

然后无意义的思考(我指在我当前层次想不明白的内容,只能纯粹浪费时间的思考)要减少哦,先专注于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受到印象,如果自己的出路又受这些无意义的思考影响,那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某种意义上看,确实有点行动跟不上想法了。请你静下来吧,大家的焦虑是一样的,你也没有比别人“厉害”多少,4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啊,我觉得你是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个问题想清楚的,你不需要现在立马得到答案,所以,平静下来吧,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2022.6.6

015

豆瓣上看到有作家说内卷,说大家伙其实走的都是相同的路,追求的东西也趋同,所以才会导致内卷。(来源见水印)

关于卷1

关于卷2

我不敢说我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大部分人其实想要的就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时间干点自己想干的事,赡养父母等等。说起来好像是一个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诉求。可是本科生出来找不到工作,他们便选择考研考公考编求稳,工作稳定下来,收入稳定下来我们才能去追求后面的东西,听起来很渺小对吧。我觉得用“所有人要的东西是一样的”过于片面了,因为那些东西是每个人都要的,你能把它放大到人生追求嘛,似乎与当前语境不太合适吧。

以上是反对的观点,但其中仍有可取的部分。当把内卷这个社会状态缩小至一些具体的行为,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看。当代大学生是不是追求的东西是一样的?

无非就是髙绩点,挣综测,抢保研,挤竞赛。

还有别的吗?不算恋爱的话,这个可以近似看做生理需求哈哈哈哈哈(bushi)

有想过为什么吗?因为爸妈和社会(此处可以狭义理解为社交媒体)告诉大学生啊,你得考个研究生,要不然不好找工作啊。那为了更稳妥地考上研究生,保研是最省心的,只要四年的综测排名排在前几就行。那为了综测排名前几,各种加分项目是不是就得跟上,什么竞赛,志愿活动得跟上,就挣去那可怜的一点点的综测分。

但是他们不知道你是什么人,你喜欢什么,你追求什么,只是形势确实很紧,大家都这么做罢了。这个现实用图中作者和教授的观点解释再好不过了。

[8]温铁军:除了考公,我们还有什么机会?【温铁军践闻录】_哔哩哔哩_bilibili

对理不对人,我跟温老师部分观点类似。温老师的确是“三农”方面的专家,有着他自身的理解,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视频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

我想的大概类似,在高端就业岗位(指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工作)趋于饱和的过程中,人才为了求稳和一个较为合适的薪水会选择去考公。突然想到另外一个教授的对话。

[9]经济学教授陈志武:何必拼命进大厂,不如回家找老乡_哔哩哔哩_bilibili

陈教授便是直接的说出了建议年轻人求稳。

回到温老师这里来,我赞同他提出建议年轻人多去观察,多去实践,多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发现一些新东西,去创新去创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这方面。

但是呢,去开辟新道路是有试错成本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意识去开辟新的道路,更多人选择“润”去其他国家去把我们原本这条路走完。

深夜脑子愈发混乱了,不说启发吧,两位老师的观点还是很值得学习思考的。但现实社会到底是怎么样,我适合怎么样,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022.10.4

016

[10]关于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 - 知乎 - Monsoon

这位学长跟我想的很像,但我并没有他思考的清晰,也是值得一读的,如果看我前面内容感到比较混乱的话。我只是觉得问题可能反映出来了,但解决方法或者对于当前在校生的出路难道就已经限制在里面了嘛,我不知道,也没有停止思考。继续观望吧,有想法会放到这里面的。

2022.10.22

017

[11]想成功,就放弃职业规划!!!_哔哩哔哩 王一快

这也是我暂时放弃回答这个问题的理由,因为我的见识不足以让我来回答。

其中提到因为不确定性太多,所以跟着兴趣爱好走,这一点跟我高考填报志愿所思所想一模一样。相当于被表扬了吧哈哈哈哈哈。后面有机会我想多去实践,不管是科研还是实习,有机会就走出去看一看,报不上没关系,反正我啥都不会,多投几家总会有人要我的。
2022.11.3

018

[11]倘若大学生缺少关于大学和就业市场的了解,对自己未来的毕业出路没有做到独立规划、提前部署、有序准备,到了毕业之际,即便持有名校文凭,其价值也很可能会在兑换职业地位的环节中大打折扣。

所以要在学校里好好磨砺就业本领,和兑换就业能力的凭证。

另外,后续引用的论文也大多来自于这本书的引用,我想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一下研究人员是如何寻找资料并用其佐证自己的观点的。

2023.6.28

019

[12]由于高等教育毕业生数的急剧增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今后白领岗位的补充量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全部就业需求,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转向蓝领岗位就业成为必然趋势。

/* 强颜欢笑 /* 这还是2014年的论文预测10年后,太逆天了。2023.7.1

020

[13]在方程中放入“海外学历未达到硕士学位”(一般)和“海外学历达到硕士及以上”(高级)两个虚拟变量来对比考察海外留学经历及其层次高低对收入的影响。

公费海外留学经历回报率明显高于自费。公费高级海外留学经历和一般海外留学经历的回报率分别是67.2%和13.1%,而自费高级海外留学经历和一般海外留学经历的回报率分别是60.1%和11.2%。

总体而言,海外学历达到硕士及以上可以使月工资提高48%,海外学历未达到硕士也可以使月工资提高8.1 个百分点。

海外留学经历对男性的回报高于女性,对提高东部地区工资收入有显著影响,但没有证据表明海外留学经历可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收入,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公费和自费留学经历均能显著提高其经济回报。

这也是14年的文章,在将近10年前,留学的确是提升收入的好选择。尤其是读到硕士及以上,不难想到怪不得更多人愿意去香港/英国教育制度的地方读一年制的硕士回来了。快速获取海外留学经历和硕士文凭,就能较快提升收入水平。2023.7.2

021

[14]对于大学生出国留学规划指导不应停留在大四,而应从大一开始贯穿四年的学习生涯,在不同学年有针对性地准备语言学习、专业成绩、实习实践等。出国留学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一旦下定决心,就应该及时做出分析判断,提前准备,按时申请。

所以对于将来的打算更应该提早考虑清楚,但这对一个见识甚少的刚高考完的学生实在是过于繁杂。所以有已经出国的”人脉“会对回答这个问题有更大的帮助。 2023.7.2

022

两种模式

表:精英高校大学生“上大学”的两种实践模式[11]

从“目标掌控模式”到“直觉依赖模式”的渐变差异可被视为一个与学生出身弱势程度相对应的连续统。[11]

确实对照着表一看,我两边的特质都有一些。但距离完全的“目标掌控模式”者来说,我对时间的规划其实稀烂,而且决策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虽然也可以理解为我在吸收对于一件事情多方面的看法),不管有没有影响到最后的决策,至少是延长了不少我用于决策的时间。

最重要的就是,我现在并没有确定下来自己的目标,导致我现在对不同方向去做出努力都会感觉到焦虑。

对于研究生的生活,从我与本校(普本)研究生的接触来看啊,理工科读研(学硕)很苦逼,面临着毕业论文或者导师发期刊的push,平常日子也很忙,好不容易论文发出来了还是需要从头考虑后路,工作or进一步升学,从导师的角度考虑肯定是希望你能继续读,读他的研他有下手,或者他也有人脉推荐你去读研。所如果不是自己感兴趣或较为得心应手的专业,我觉得我十有八九会崩溃。文科读研(专硕)很惬意,平常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清闲,就邻近毕业了忙着找工作会紧张一些,当然能不能找得到,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上面说的是俩我接触较多的两位同学,不过对于具体的研究生生活我其实仍然是不够了解的。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仍然是倾向于本科先去就业的。后面对于职业准备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了。

2023.7.5

023

两种模式2

表:两类模式的学业投入与社会性投入特征[11]

我的目标探索阶段怎么那么长呢,从17岁思考到20岁,还在探索中。明白成绩的重要性后,却自己把自己其他的选择截断了。真不知道我的脑子里装的个什么玩意儿。

2023.7.8

024

工作意义

图:名校大学生工作意义来源的三角图式结构[11]

或许现在很少有人工作考虑的只有薪水了。作者给出了她采访得出的90后对于工作意义来源的构成图。个体通常会从家庭条件、社会需要、个人志趣三个方面来赋予工作的意义。在定下来就业的方向之后,及时赋予它一个意义,是有助于走的更长久的。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需要考虑的层次无异于是更多了。

根据作者后面的解释,我个人的就业观念也更多的是从个体趣味去思考的。而且作者总结的异常准确

虽然他们的终极目标大相径庭,但他们的择业逻辑却惊人地相似,都想首先通过高薪工作实现“财务自由”,再用钱去置换闲暇。晓刚在访谈中直白地表达了这种“花钱买时间”的思路:“第一件事就是财务自由,就是说我可以赚到足够多的钱,然后就不用再攒钱了,就可以用这些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晓刚,南方大学社科,浙江籍,父母为小业主)不过,至于究竟多少钱算得上财务自由,自我趣味与社会角色如何兼顾等问题,又引起了他们或多或少的纠结。[11]

花钱买自由,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花钱买爱好”一个意思。想通过一个高薪资的工作,给自己未来一个更自由去“体验”的机会。不过除此之外,更早的经济独立也能够尽早为家庭减轻负担,当然也可以反着说,为自己减少一些束缚。

还是来看作者的总结:

从被访者的相关论述中不难发现,上述三种观念图式(在最典型的情况下)各自出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组织所构建的话语体系。名校的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三个话语制造者——家庭、大学和市场——平行地生产出三种不同的意义阐释逻辑,为名校大学生看待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供了竞争性的图式资源。这或许彰显了“90后”文化工具箱的某种时代特征:一方面在温和渐进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完整地掌握前辈群体的传统家国观念,另一方面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中同时习得新潮的自我概念和个体意识。[11]

2023.7.8

025

经纬这样描述这些经历对他自我探寻的意义:“你不去经历,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去经历去尝试,会做错很多事情,但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大学为“自主驱动者”提供了“教育”,不如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成长的平台和所需要的资源。[11]

我跟经纬同学说过一模一样的话。但是这两年我的经历并不多,有一年不完全因为疫情但完完全全待在家里,也没有进行任何的职业准备。是我落下了后腿,被情绪所控制,自找的。

可以说我仍然处在自我探寻的阶段,但现在又是我不得不做出毕业后去向的时间节点。所以很焦虑很焦虑。但还是只有自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是想毕业后直接去工作去探索,还是说,先考研提升一个收入再去探索。还可以休学实习等等等等。你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想清楚。

2023.7.8

026

四种类型

表:四种类型的毕业出路获得机制[11]

但是怎么说,这并不绝对。不过根据作者的论述,我倾向于认为我的实践太少,导致对行业认识不足从而无法做出决策。尤其是我把读研理解成获取更高工资的一个过程而已。所以更需要抓紧时间增加社会性实践。

2023.7.9

027

“文化迷失”障碍使得进入精英大学的寒门学子对自己感到迷茫和困惑,弄不清楚当下的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该干什么”。它极大地削弱了寒门学子使用文化工具去树立目标、达成目标的行动力和能动性,使得他们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茫然的观望状态。[11]

与短期内可能自然得到缓解的“文化脱嵌”相比,“文化迷失”似乎更加击中要害、也更需要有意识地反思和克服。因为身处茫然之境的人,甚至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意识到自己的迷茫。 从“文化迷失”状态中恢复并重新回到一种确定的状态,对寒门学子来说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多位被访者认为,他们直到毕业也仍然没有走出这种对自我和未来的茫然之境。要走出“文化迷失”的状态,归根到底需要重建内在自我,在新的场域找到定义自身价值与人生目标的新方式。[11]

作者对于我曾经历过的感受有着更加准确的描述与剖析。因为迷茫而丧失达成目标的行动力和能动性,左顾右盼反复观望成了常态后,每天都会焦虑。所以这种焦虑其实来自于场域的不适应和目标的缺失。但是这么久了,更是需要更加彻底的重建自我。

2023.7.9

引用